有天老板给我们部门开例会,重点提到了生产部业务的报表问题,“生产部的数据是一堆乱麻,大量的EXCEL、WORD,关键指标也不明晰,看起来费力费神,根本不能从数据层面给我帮助,你们信息部门要想办法啊!”
会后,有的同事说可以用Echarts图表来做,有的说用python来做,还有的说可以用图表编辑器转换来做,大家各抒己见,最后,部门里的所有人都望向了我,在这之间,我就已经搜索过数据,图表,展示有关的词汇,突然一个词汇映入了我的眼帘——BI,能做报表的BI。
这个比较传统的IT部门,技术却不传统,用了BI之后,一定会大有所为的。不过大家有几个问题:
1.IT系统自带报表功能,为什么还要额外采购BI?
2.报表和BI都能做数据分析,区别在哪里?
3.加班加点做了那么多表,为什么还不满足老板需求?BI就能满足吗?
至于什么是BI,大家应该都不陌生了,没有什么高大上的概念,就是一个数据分析平台,当然,这个数据分析平台不是说建就建的,一个性能良好的数据仓库是它的前提,为什么要有数据仓库呢?
因为如果要产生真正有意义的决策报表,数据分析的维度得非常多,但要从数据库里直接抽取数据分析的话,会非常非常慢,所以需要一个数据仓库,里面存在着很多数据模型,分析的效率会大大提高,数据湖、数据集市也是如此。
这才是BI报表
Excel的数据存储量有限,而FineBI很好的解决了这个问题,因为是预先从cube里加载好数据,而不是直接从数据库取数,这也就决定了它可以对亿万数据实时展现。
从报表角度,FineBI使技术人员脱离不断开发报表的过程。可以让业务人员自主地去拖拉拽报表,业务人员可以在他需要数据的时候,按照他想要的一些逻辑去拖拉拽。
有了BI工具之后,IT的作用已经不局限于取数了,企业的数据将由IT全面管控。IT只要做好基础表,做核心模版,业务在核心模版的基础上做简单分析就行了。
IT为业务搭建大部分分析基础模块,以业务包的形式存于工具里面,业务只是在IT做好的FineBI模版基础上进行调整、分析,用自带的ETL功能,执行个性化的字段选择、切换指标、排序、过滤等操作,最后可以生成可视化报告。
最后,它还可以做成领导喜欢的可视化驾驶舱,也可以与钉钉企业微信等集成,随时随地查看报表。
通过FineDataLink作为中间件,简道云数据下云本地化,原库用于提供业务负载,本地库搭配FineReport用于数据分析展示,解决了数据分析人员无法完全取到简道云数据的问题,在FineDataLink侧进行简单的配置,同步数据和附件,即可完成简道云数据的迁移。通过FineDataLink作为中间件,简道云数据下云本地化,原库用于提供业务负载,本地库搭配FineReport用于数据分析展示,解决了数据分析人员无法完全取到简道云数据的问题,在FineDataLink侧进行简单的配置,同步数据和附件,即可完成简道云数据的迁移。
整合了MES、ERP、SQS、APS、PLM等系统,建立了公司级别的数据仓库,统一数据源,统一数据分析出口。
FineDataLink和6节点的FineData相结合,自动把4个厂的MES、ERP、WMS、PLM等业务系统,通过数据库logminer、消息等进行实时采集同步;通过对ODS层的数据加工作转换进行分层建设,完成分布式数仓的搭建,10分钟内即可完成从业务库,到ODS的ELT的整个数据链条处理。